深户在东莞上班缴纳公积金能在深圳办理商转公贷款...
(深户在东莞上班缴纳公积金能在深圳办理商转公贷款...)
受低息的吸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相关办理政策一直备受购房者的关注。目前的贷款额度是多少?“商转公”如何办理?哪些情况可以提取公积金?在买房之前,关于公积金的种种你一定要搞清楚。贷款额度相对较高2019年贷款额度从原来个人最高46万、夫妻双方66万,已经提到了个人最高50万、双方最高80万。横向比较,东莞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和周边相比是比较高的:佛山个人和双方分别是40万、80万;中山不管个人还是夫妻只限40万;珠海是30万、50万。我们东莞贷款额度比他们高。广州是个人50万,夫妻100万;深圳是个人50万,夫妻90万。商转公”如何办理?首先,“商转公”要满足以下条件:1、公积金缴存已经6个月;夫妻双方信用良好;2、符合还贷能力,每月还款余额不可超过家庭收入55%;3、满足商业贷款提前还款要求,具体要看商业贷款合同有没有约定还款多久才能提前还贷;4、所购买房屋已经办理房产证。需要注意的是,当商贷余额超过公积金可贷额度时候,产生的差额需要贷款人自筹资金补上,“商转公”后不可以转为组合贷款,只能转为纯公积金贷款。而“商转公”办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还后贷”,申请人到公积金窗口申请,经过审核符合“商转公”的条件,公积金中心就会出具确认书,申请人在60天以内还清商业贷款,注销商贷抵押,再到公积金中心正式申请公积金贷款;第二种是“以贷冲贷”,即是通过担保公司,用公积金的钱直接去还商贷。公积金装修贷款暂不实行另一个关于公积金的关注点是提取住房公积金贷款装修。事实上,东莞市确实曾探索试行过公积金装修贷款,但试行阶段发现一年该业务数量仅几笔,而且去年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办法修改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回归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而国家条例里没有装修贷款这一项,因此东莞也取消了公积金装修贷款。值得期待的是,目前国家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正在修订,公布的条例草案中增加了装修提取的条款。如果国家正式出台的条例有装修提取,则公积金装修提取政策也有望在东莞“落地”。公积金存款利率上涨已落地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日前专门下发通知,提醒广大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职工,2月21日起,我市职工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调整为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通知》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 好消息!非深户老人在深圳就医明年起可刷医保卡啦!
- 非深户销户提取公积金后还能继续交吗还能重新开户吗
- 积分入户社保扣分多
- 从非深户变成深户 社保信息怎么变更
- 关于深圳医保
- 没工作在深圳怎么购买社保?
- 非深户如何交综合医保
- 深圳随迁入户老人医保入保有什么不一样
- 2019年深圳社保养老保险新政策细则
- 深户离职后自己交社保怎么办理流程
热门文章
- 2022年深圳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 深圳市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和深圳市研究生创业补贴政策
- 非深户退休金比深户少吗
- 非深户销户提取公积金 有哪些流程和手续?
- 非深户社保如何转深户社保?
- 南宁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贷款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贷
- 最高63.6%,最低4%,城乡医保不同区域报销比例相差大
- 深圳该如何补交社保?
- 社保跨省迁移待遇有何影响?这些典型问题回应来了
- 一般公司买社保几档(公司买的社保一般是几档)
最新文章
- 2022年深圳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 深圳市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和深圳市研究生创业补贴政策
- 非深户退休金比深户少吗
- 非深户销户提取公积金 有哪些流程和手续?
- 非深户社保如何转深户社保?
- 南宁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贷款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贷
- 最高63.6%,最低4%,城乡医保不同区域报销比例相差大
- 深圳该如何补交社保?
- 社保跨省迁移待遇有何影响?这些典型问题回应来了
- 一般公司买社保几档(公司买的社保一般是几档)
推荐资讯
- 深户在深圳买社保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
- 深户可以申请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吗?
- 非深户交社保的好处 社保代缴,补缴 办理
- 深圳?I房要买几种社保
- 2020年应届生入户深圳时如何将报到证改派到深圳?
- 深圳个人社保代缴 社保代缴的详细流程是什么
- 深圳非深户五险一金
- 核准制入户深圳流程,深圳户籍入户条件
- 深圳社保最新政策:7月1日实施的新政策汇总
- 深圳积分入户什么职称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