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社保缴费基数4000是第几档?退休能领多少钱(计算公式)
(2022社保缴费基数4000是第几档?退休能领多少钱(计算公式))
不久前有网友询问,个人按照缴费基数4000来交费,交了15年以后,究竟能够拿到多少退休金呢?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在岗工资变化每年有调整,日常交费压力不小,本期就算了试算一下缴费基数4000退休待遇。
一、缴费基数4000是怎么来的?
社保缴费基数通常有下限和上限,上下限分别是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比如当地人社厅公布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那么马上就知道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6000元,缴费基数上限元。有的地方为了降低企业职工负担,额外确定实际机关事业单位最低基数按照60%,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按照55%或比6000更低的基数来交,这种是个案。
缴费基数4000,按照当前各省交费基数情况来看,应该是沿海省份最低档。
按照最低档来算,那么可以反过来算出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00÷60%=6667元,那么可以算出当地社保缴费7个档次。
第一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60%,缴费基数4000元
第二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80%,缴费基数5333元
第三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90%,缴费基数6000元
第四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100%,缴费基数6667元
第五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150%,缴费基数元
第六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200%,缴费基数元
第七档,在职职工平均工资300%,缴费基数元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4000元,在职人员个人月交4000*8%=320元;灵活就业人员自费交养老保险月交4000*20%=800元
二、缴费基数4000退休多少钱?
举个例子,缴费基数4000元,缴费指数0.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667元,按着最低档次交,交15年,男性,60岁时退休待遇:
基础养老金:(6667+6667*缴费指数0.6)÷2*缴费年限15*1%=8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4000*8%*12*缴费年限15/计发月数139=415元
那么可以算出来退休金大约是每月800+415=1215元
考虑到个人账户养老金有利息,且每年缴费基数小幅上涨,理论上实际退休金会比1215元要稍高一丢丢。
考虑到未来延迟退休,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意味着交的时间更长,退休金更高。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内容
- 深圳交15年社保退休金有多少钱?退休金计算公式是什么?
- 深圳的社保断缴了,还能申请公租房吗
- 在深圳能自己交社保和公积金吗?
- 深圳社保补交,补缴深圳社保流程和手续
- 深圳新医保办法明年实施 缴费年限最长至25年
- 深圳户籍人员创业补贴申请和深圳创业社保补贴多久能拿?
- Tips173、深户满3年,社保中断一年,再次缴纳社保,能否买房?
- 深圳即将实施住房公积金惠民“新政”
- 个人怎么交深圳社保
- 非深户社保缴纳算法
热门文章
- 2022年深圳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 深圳市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和深圳市研究生创业补贴政策
- 非深户退休金比深户少吗
- 非深户销户提取公积金 有哪些流程和手续?
- 非深户社保如何转深户社保?
- 南宁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贷款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贷
- 最高63.6%,最低4%,城乡医保不同区域报销比例相差大
- 深圳该如何补交社保?
- 社保跨省迁移待遇有何影响?这些典型问题回应来了
- 一般公司买社保几档(公司买的社保一般是几档)
最新文章
- 2022年深圳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 深圳市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和深圳市研究生创业补贴政策
- 非深户退休金比深户少吗
- 非深户销户提取公积金 有哪些流程和手续?
- 非深户社保如何转深户社保?
- 南宁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贷款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贷
- 最高63.6%,最低4%,城乡医保不同区域报销比例相差大
- 深圳该如何补交社保?
- 社保跨省迁移待遇有何影响?这些典型问题回应来了
- 一般公司买社保几档(公司买的社保一般是几档)
推荐资讯
- 高校毕业生报到高峰到来 2016应届毕业生入户深圳流程
- 本科生怎么在深圳落户,户口迁入条件2022
- 深圳首个法治体检线下平台落户龙岗,就在大运小镇
- 居住证怎么办理续签
- 2019深圳核准入户如何节省你的时间精力
- 深圳研究生深圳落户条件
- 海外留学生在深圳入户毕业生落户深户
- 数以万计的人都可以轻松的搞定深圳各区人才引进政策,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
-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深圳市“孔雀计划
- 全日制本科入户深圳,深圳入户新政策2022